
最早记载“武汉”之名的是明万历元年(1573年)姚宏谟的《重修晴川阁记》。“武汉之胜迹,莫得而观其游焉”,这是文献上第一次出现“武汉”一词。
1900年,结果湖广总督张之洞的努力,朝廷批准成立夏口厅(夏口是汉口的称呼之一)。从此,武汉三镇的行政格局正式形成。在张之洞18年的努力之下,工业、贸易数据的支撑,使得“大武汉”仅次于“大上海”,武汉与北京、上海并称三大“戏曲码头”。
1979年,我从福建到武汉读书时,武汉GDP46.20亿,排在上海286亿、北京120亿、天津93亿、重庆80.98亿元、沈阳49.6亿、广州48亿之后。
在上个世纪80年代,武汉仍然是中西部的核心城市。
1987年国家组建了“武汉经济协作区”,以武汉为中心,横跨湘、鄂、赣、豫四省,由河南省的周口、驻马店、南阳、信阳市,湖北省的武汉、黄石、荆州、宜昌、十堰、襄樊、孝感、黄冈、咸宁、荆门、鄂州、潜江、石首、仙桃、天门市,湖南省的长沙、岳阳、常德、益阳、湘潭、株洲市,江西省的南昌、九江、景德镇、上饶、宜春、萍乡市等31个城市组成,协作区国土面积近40万平方公里,人口1.5亿。2004年协作区GDP14000亿元、全口径财政收入1300亿元。
第一次市长联席会议暨成立大会,居然是1987年5月23日于湖南岳阳召开的。可见武汉当年之“牛”。
最后一次,也就是第十一次市长联席会议于2005年11月18日在长沙召开。
也就是在这一年,武汉的GDP排名退到14名,在上海、北京、广州、苏州、深圳、天津、重庆、杭州、无锡、成都、青岛、宁波、大连之后。目前的排名在8、9之间,有很大的进步。
随着沿海城市突飞猛进地发展,以及京广高铁的通车,武汉的地位在削弱,也包括武汉都市圈的地位的下降。
因此,要加快武汉、武汉都市圈的发展,需要逆向思维。
当大家都朝着一个固定的思维方向思考问题时,而你却独自朝相反的方向思索,这样的思维方式就叫逆向思维。人们习惯于沿着事物发展的正方向去思考问题并寻求解决办法。其实,对于某些问题,尤其是一些特殊问题,从结论往回推,倒过来思考,从求解回到已知条件,反过去想或许会使问题简单化。
2015年起,我开始研究企业与政府的逆向思维。
1、改称“武汉都市圈”,申请国家级
武汉都市圈的发展需要内外兼修,对内,做好“8+1”的合作兼容,对外,立即着手申请国家级都市圈。
在2017年1月22日上午开幕的武汉市第十三次党代会上,刚刚到任20天的新书记强调,要强化武汉“主中心”辐射带动作用,加强与周边区域协同配合,统筹产业经济、生态保护、公共交通、市政设施、公共服务等综合布局,深入推进“武汉大都市区”一体化发展。
5月12至14日,新书记赴咸宁、黄石、黄冈等地调研。他强调,要牢固树立新发展理念,充分发挥区位资源生态优势,大力发展特色产业,加快脱贫攻坚步伐,奋力推进武汉都市圈融合发展。要进一步加快体制机制和金融创新,进一步建立完善干部配备、“飞地”建设、GDP统计、税收分成、发展考核等办法,共同促进都市圈产业发展规划“一盘棋”;要聚焦绿色集约高效发展,释放各地发展潜力,实现经济大融合、发展大联动、成果大共享。
12月22日召开的武汉市委十三届四次全会确立思路:东湖高新区将加强与鄂州、黄石、黄冈、咸宁联动发展,支持顺丰机场建设及临空产业发展,打造科技创新走廊。武汉地铁11、19号线和光谷有轨电车T2、T9等分别延伸至鄂州市,地铁“双城记”即将在湖北实现。武汉开发区加强与洪湖、仙桃、天门等周边城市联动发展,打造先进制造走廊。临空港经开区则依托天河机场,加强与孝感联动发展,打造临空经济走廊。
他曾在浙江四大都市圈(杭州、宁波、温州、金华-义乌)中的两个都市圈工作过(温州、金华)。都市圈的工作经验丰富。他是有弃用“武汉城市圈”概念,而用“武汉都市圈”意思。
2020年11月1日《求是》杂志发表文章:《国家中长期经济社会发展战略若干重大问题》,这是总书记2020年4月10日在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七次会议上的讲话。
文章突出了区域经济布局的新思路。比如,“增强中心城市和城市群等经济发展优势区域的经济和人口承载能力,这是符合客观规律的”。“要推动城市组团式发展,形成多中心、多层级、多节点的网络型城市群结构。城市之间既要加强互联互通,也要有必要的生态和安全屏障”。
文章对中西部城市经济发展提出了新的建议:“中西部有条件的省区,要有意识地培育多个中心城市,避免‘一市独大’的弊端”。
这里说的就是武汉、成都。比如,2019年武汉的GDP为16223.21亿元,排在湖北第二的襄阳为4812.84亿元。成都为17012.65亿元,排在四川第二的绵阳市为2856.2亿元。越往西部走,省会城市的GDP首位度越高。缺乏经济中心,成为制约中西部经济发展的最大障碍。
都市圈的时代已经到来。
2019年,国家发展改革委在《关于培育发展现代化都市圈的指导意见》中首次提出了“都市圈”。
相比于中三角城市群、长三角城市群,都市圈体现“小而美”的特点,是城市群内部以辐射带动功能强的超大、特大城市为中心、以1小时通勤圈为基本范围的城镇化空间形态。城市群由若干都市圈构成,其内部应该包含若干中心城市。
因此,在体量和层级上,都市圈要低于城市群。因此,把“襄十随神”、“宜荆荆恩”称为“城市群”是十分错误的。要研究建设省级的襄阳都市圈、宜昌都市圈。武汉、宜昌、襄阳都市圈合起来,才是湖北(江汉)城市群。
超大特大城市向外辐射、带动、延伸,则将培育出都市圈,“都市圈引领城市群、城市群带动区域”,以此层级逻辑,成为区域高质量发展的空间动力系统。
2020年4月,国家发改委曾发布《2020年新型城镇化建设和城乡融合发展重点任务》,其中明确支持南京、西安、福州等都市圈编制实施发展规划。
2021年4月13日,再度发布《2021年新型城镇化和城乡融合发展重点任务》。其中,作为新型城镇化战略推进的“重中之重”,支持福州、成都、西安等都市圈编制实施发展规划。很遗憾,没有把饱受疫情折磨的武汉加上去。说明我们不敏感。
2021年11月18日,国家发展改革委批复同意《成都都市圈发展规划》,这是继南京(2021年3月22日)、福州都市圈(6月23日)后,国家层面批复同意的第三个都市圈规划,也是中西部首个获批的都市圈规划。
成都都市圈包括成都市全域,德阳市旌阳区、什邡市、广汉市、中江县,眉山市东坡区、彭山区、仁寿县、青神县,资阳市雁江区、乐至县,面积2.64万平方公里,2020年末常住人口约2761万人。远期规划范围拓展到成都、德阳、眉山、资阳全域,总面积3.31万平方公里,2020年末常住人口约2966万人。

南京都市圈成员为南京、镇江、扬州、淮安、马鞍山、滁州、芜湖、宣城和常州的溧阳、金坛,包含33个市辖区、11个县级市和16个县,总面积6.6万平方公里。截至2019年,常住人口3545.96万人,地区生产总值39997.54亿元。它最大的特点是跨省,但是并没有合肥,为合肥都市圈留下机会。
福州都市圈包括福州、莆田两市全域,宁德市蕉城区、福安市、霞浦县、古田县,南平市延平区和建阳区、建瓯市部分地区,及平潭综合实验区,陆域面积2.6万平方公里,2020年常住总人口约1300万人,地区生产总值约1.5万亿元,分别占福建省的21.5%、33.5%和34.5%。我的老家是建瓯,是从建阳一中考上大学的。
还有跃跃欲试的西安都市圈。包括西安、咸阳、渭南、铜川、杨凌等四市一区。面积为1.76万平方公里,人口约1600万。他们说,已经上报国家发改委,正在审定中。
目前的国家级都市圈,分布在东南部、西部,中部还没有,因此,武汉的申请就会被重视。
2、加快建设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
2019年年底,湖北省发改委官网发布《武汉城市圈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总体发展规划(2019-2035年)》。这是自长江新城以来,最耀眼的规划。也是目前武汉最大的发展机遇。
创新之处在于,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分为核心区、总体规划区、辐射区三大范围。核心区主要包括武汉空港和鄂州空港核心区;总体规划区主要包括武汉市13个区,孝感市临空经济区,鄂州市鄂城区、葛店开发区、梧桐湖新区、红莲湖新区,黄石市7个片区,黄冈市黄州、浠水等;辐射区主要包括武汉市,孝感市,鄂州市鄂城区、葛店开发区、梧桐湖新区、红莲湖新区,黄石市,黄冈市。

形成了“一带、两核、十二区、多节点”的空间结构。
其实,在不远的将来,武汉城市圈应该是三个民用机场。
在武汉——鄂州机场带的基础上,最终会形成武汉——鄂州——咸宁“三场鼎立”的格局。

咸宁机场预计是在咸安区东南部。
3、改光谷科创大走廊为“环梁子湖科创圈”
G60科创大走廊实力强大。但是,新的机制可以借鉴。
2016年5月24日,松江提出沿G60(沪昆)高速公路40公里松江段两侧布局“一廊九区”的G60科创走廊。随着长三角一体化进程的加速与深化,G60科创走廊发展为覆盖松江、嘉兴、杭州、金华、苏州、湖州、宣城、芜湖、合肥九城市的总体空间布局。
2018年6月 1日,长三角地区主要领导座谈会召开。
7月9日,G60科创走廊联席会议办公室作为长三角区城合作办公室的分支机构,在松江临港科技城双子楼挂牌运行。联席办主任是松江区副区长高奕奕。28位来自长三角九地市的工作人员汇聚一堂——他们既代表所在城市投身新岗位,更为了G60科创走廊的协同发展而工作。松江区作为“地主”派出12位,其他八地市各派2人。
9地市挑选的精兵强将,都是原单位的业务骨干,大部分是后备干部,涵盖发改、经信等多个部门,平均年龄36岁。其中,博士学历1人,硕士学历7人,不少毕业于北大、清华、中科大等高校,7人系处级干部。

在354平方米的502室里,28名工作人员打破行政级别、行政区化设置,整个联席办的管理强调扁平化——28人完全被打散,被编入产业、科创、综合、商务、宣传五个小组。面对面办公。
主要任务:不是给哪个城市拉项目,而是推动协调落实G60科创走廊联席会议确定的重大事项,给9个地市搭建共同的平台,推动区域产业链、创新链、价值链布局一体化发展。
联席办梳理发现,以前,产业集群跨省市发展、企业跨省市投资审批办理,常常面临办手续需要异地跑多次等“中梗阻”问题。
“一网通办”,被联席办列为工作中的重中之重和长三角高质量一体化发展的突破口。比如,G60沿线九地市瞄准实现异地“一网通办”,联手建成全国第一个跨行政区域的证照颁发平台。打个比方,如果上海企业要去安徽宣城投资,那么企业相关人员无需赶到宣城当地,在上海就可以办理各种手续。
联席办将2019年的重点任务分解成20项大类和43条小类,每一项都有牵头小组、负责人员和主要节点,以确保计划可操作,任务可分解,效果可督査。
这些就是G60科创大走廊的经验。但是,我们没有必要也叫科创大走廊,实为“环梁子湖科创圈”。
